目录
  1. 这是谁的问题
    1. 1. 问题可能并非是某一方的问题
    2. 2. 解决了问题但仍不知道问题是什么
    3. 3. 解决了问题又衍生出新的问题
    4. 【这是谁的问题】小结
  2. 这个问题该由谁来解决
    1. 1. 当事人有能力解决问题时不要越俎代庖
    2. 2. 让问题的解决者体验问题
    3. 3. 有时候提醒比解决方案更有效
    4. 【这个问题该由谁来解决】小结
  3. 问题出自哪里
    1. 1. 问题很可能来自自己
    2. 2. 一些人总喜欢且擅长给我们制造问题
    3. 3. 解决问题是弄清楚问题来自哪里
    4. 【问题出自哪里】小结
  4. 真的想解决问题吗
    1. 1. 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2. 2. 真正想解决问题的人并不多
    3. 3. 问题重要,答案未必重要
    4. 4. 这些解决问题的事项值得我们注意
    5. 【真的想解决问题吗】小结
  5. 总结感悟
《你的灯亮着吗》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

  《你的灯亮着吗》是唐纳德·高斯撰写的一本解决问题的图书,全书分为六个主题:①一个问题、②这个问题是什么、③什么是真正的问题、④这是谁的问题、⑤问题是从哪儿来的、⑥我们真的想解决问题吗。每个问题都有若干生动有趣而又有警戒意义的故事作为主线,通过对故事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引申出作者对问题解决领域中的重要观点。为我们思考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些启迪性的帮助。

  书中关注了“人们如何思考”、“人们在遇到棘手的难题时会如何思考和处理”、“对于某一个特定问题,人们会用什么样的角度思考”这样的话题;提出了像“问题其实就是你期望的东西和你体验到的东西之间的差别”、“不管看上去如何,人们很少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直到你给了他们所要的东西”这样的深刻见解。

  市面上,不缺乏解决问题的图书,可是,为何我们看过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妙招,却依旧解决不好问题?原因很简单,我们看到的都是“方法论”,却从没有接受过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这本书可以有效地训练我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这是谁的问题

  人人都在追求实用的时代,我们看过太多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和妙招,甚至也拥有很多解决问题的经验。当问题出现后,我们以为凭着过往的经验,就可以轻松解决问题。然而,很多时候,过往经验失效了,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或者,即便问题得到了解决,又会冒出一个新的问题。

  这是为何?其实,答案就在于,我们一直都在孜孜不倦的追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妙招,却从来就没有问过现在的问题是什么!

1. 问题可能并非是某一方的问题

  当出现问题时,我们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立即想到的解决方案有哪些,貌似每个解决方案都很完美。但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些叫绝方案是站在谁的角度提出来的?或者说,这些解决方案直指的是谁的问题?金融大厦电梯不够用的案列,告诉我们:在解决问题之前,一定要弄清楚,是谁遇到了问题?问题是什么?也就是说,不要在还没有定义问题之前就仓促地去解决问题。仓促解决问题,很有可能把问题对象给弄错了,或者只解决了某一方面的问题。

  有多时候,问题并非只有一方遇到,很有可能是多方遇到了问题。要想真正的解决问题,就不应该只站在某一方的立场或角度去考虑问题。而应该具有多方思考问题的思维。也就是说,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只解决一个人的问题,而应该解决更多人的问题。

2. 解决了问题但仍不知道问题是什么

  1. 不要认为这样或者那样做,就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2. 虽然这样做或者那样做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永远不要停止解决问题的步伐。
  3. 即使我们这样做或者那样做了以后问题得到解决,但依旧不能保证我们对问题的定义是正确的。或者说,别把解决方案当做问题的定义。
  4. 面对有利可图的事情时,我们往往会忘记道德这件事。

3. 解决了问题又衍生出新的问题

  1. 每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可能衍生出新的问题。
  2. 想出解决问题方法的人可能明白这个方法的隐患,而其他人并不一定清楚。
  3. 在想到解决方案的同时,也要想到这个解决方案可能出现的隐患。
  4. 借助简单的第三方来推理和发现解决方案中存在的隐患。

【这是谁的问题】小结

  • 弄清楚问题是什么,其实就是要避免掉进解决问题的陷阱。
  • 值得我们警惕的陷阱是仓促行动:一看到问题就凭着本能反应或惯性思维立即着手行动解决问题。
  • 发现问题后应该先定义问题:多问问自己这是谁的问题,究竟问题是什么?
  • 定义问题,实际上永远都没有办法确保问题的定义是正确的:
    •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问题,不应该只站在某一方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
    • 应该具有多方思考问题的思维;
    • 即便多方思考问题,也许仍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 即便彻底解决了问题,也不能保证我们对问题定义是正确的
    • 即便彻底解决了问题,也许可能滋生出新的问题
    • 想到解决方案的同时,也要想到这个方案可能出现的隐患。
  • 遇到问题后正确的做法:
    • 不要仓促的行动
    • 不要仓促的下结论
    • 不要被惯性思维主导自己的思维和行动
    • 永远不要停止解决问题的步伐

这个问题该由谁来解决

  身边的人遇到了问题,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却看得门清,于是我们怀着好心,帮他们把问题解决了。可没想到,他们不仅不感激我们,反而还责怪我们插手介入他们的事情。

  • 问题应该由当事人自己来解决;
  • 有些问题,当事人解决不了,外人又不能帮忙。

  遇到问题时,首先应该定义问题,而定义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弄清楚这是谁的问题。确定了这是谁的问题后,才明白这个问题该由谁来解决。

1. 当事人有能力解决问题时不要越俎代庖

  如果这个问题是别人的问题,那么我们最好不要插手。尤其是当事人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不要越俎代庖。

  • 不要破坏当事人解决问题的专注力和兴趣
  • 放手让当事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决问题
  • 不要误导当事人,待问题解决后有条件再和当事人一起沟通

2. 让问题的解决者体验问题

  • 现实中,很多问题是当事人自己不能解决的,比如频繁加班的故事。
  • 如果一个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物,但他又不受问题的困恼,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亲身体验问题,比如抢占校长车位的故事。
  • 为了有效解决问题,不妨把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比如老师提前到校或不开车就不再有车位的烦恼。
  • 解决频繁加班的两个办法:
    • 让老板体会到加班带来的效率低下等伤害;
    • 试着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或改变同事间的协同模式。

3. 有时候提醒比解决方案更有效

  有时候,看着当事人深陷问题的泥潭中走不出来,一句适当的提醒,可能比解决问题更有效。

【这个问题该由谁来解决】小结

  • 当事人有能力解决问题时,当事人就是问题的最佳解决者。
  • 如果问题来自一个系统,最佳解决者就是这个系统的制定者、决策者或设计者。不妨让这个关键人物体验一下这个问题。
  • 当事人也不能把问题推到系统的制定者、决策者或设计者身上,这时候试着把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
  • 系统的制定者、决策者或设计者不妨给当事人一些适当的提醒,让当事人自行解决问题。
    • 不鼓励系统的制定者、决策者或设计者逃避、推卸责任。
    • 出现的问题不能是导向性、原则性或道德性的错误,这时给当事人的提醒是无效的。

问题出自哪里

1. 问题很可能来自自己

  从去波兰审查签证的案例中,我们虽然看到职能部门办事人员虽然无礼和官僚,最终发现对方的“无礼”来自自己的态度,所以很多时候想想是不是自己的态度出现了问题,如果是,解决态度的问题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2. 一些人总喜欢且擅长给我们制造问题

  •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做事的人,另一种是制造出事情让别人去做的人。远离那些找事让别人做的人,你就可以好好过日子!
  • 有时候管理者就是问题的制造者,他们专门制造问题:
    • 如果没有问题,他们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 有些领导就喜欢看到下属忙些再忙些
  •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从哪里来就送回那里去!
  • 老板让下属找宾馆的案例告诉我们:如果问题的制造者喜欢给我们找事干,那么就应该把决策权交还给他。其原因:
    • 喜欢给我们找事干的问题制造者,他们一定有着非常强的控制欲和权力欲,既然如此就把决策权交还给他;
    • 把决策权交还给他,也是让他看到我们做了这件事情的哪些中间环节,我们并没有不干事,其实我们干了多好干了多少他才不关心。

3. 解决问题是弄清楚问题来自哪里

  • 参加一个“综合”考试,考试题目不一定很综合,也许出于某位教授之手,弄清这个教授的套路,过关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
  • 如果知道某个任务是哪位领导下达的,并且对这位领导有所了解,就能知道他想要的目的是什么。
  • 不要全身心的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去,先弄清楚问题的来源,知道是谁给我们制造了问题,他的目的是什么,会大大减少我们的无用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问题出自哪里】小结

  • 定义问题(书中第一章的内容)之后就是解决问题
  • 解决问题需要经过两个环节:
    • 弄清楚谁是解决问题的最佳人选(书中第二章的内容)
    • 弄清楚问题来自哪里(书中本章内容)
      • 一半以上的情况,问题出在解决者的身上,要想解决问题,唯有改变自己。
      • 另外的情况是别人给我们制造问题,对策:问题从哪里来就送回哪里去。
      • 弄清问题的来源和谁制造了问题,他的目的,可以事半功倍,提高解决的效率。

真的想解决问题吗

1. 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给问题的制造者提出解决方案的时候,这些问题的制造者并不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

2. 真正想解决问题的人并不多

  很多时候提出问题的人,当他让我们干这干哪,其实他是在深入了解问题,当他了解问题的全貌后,他不一定想解决问题。

3. 问题重要,答案未必重要

  • 有时候问题很重要,然而答案未必重要。
  • 有时候给我们分派任务的人,早已知道了问题的答案。
  • 要当心这样的任务,它会让我们觉得付出毫无价值,从而产生失落、抱怨、失望的情绪
  • 很多问题确实需要即时解决,但要当心那些催我们的人。

4. 这些解决问题的事项值得我们注意

  • 解决问题的人也在制造问题,比如杀毒软件公司也在制造病毒。
  • 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有副作用。比如解决害虫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农药,而农药会带来环境污染的副作用。
  • 解决问题的过程会出现道德偏向。定义问题的时候需要考虑道德问题,解决方案要忠于良知。

【真的想解决问题吗】小结

  真的想解决问题吗?就是要我们重新审视问题。

  • 很多时候我们为问题制造者提供解决方案的时候,问题制造者并不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
  • 有的时候,真正想要解决问题的人并不多。
  • 有的时候,问题很重要,答案未必重要。要当心这样的工作,因为它会让我们觉得付出毫无价值,从而产生抱怨、失落、失望的情绪。
  • 解决问题的人同时也在制造问题。
  • 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有副作用。
  •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道德偏向。我们需要忠实于自己的良知。

总结感悟

  最后记住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最终答案”的,从自身出发思考问题,就事论事,放平心态,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当问题出现时,要理清目标,是谁的问题?怎么发生的?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只有理清楚了,才能更好的去解决。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事论事、不翻旧账、放大问题,过渡情绪化、更不能强安罪名。只需要将问题的范围限制在这次或者这件事情上,然后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想想看我们所面对的哪些问题(可能世界大多数)是我们自身的原因?这些问题中,哪些是我们真正想要解决的?哪些问题是我们已经放弃解决,却喊着要打到的?正视这些问题吧,只有真正了解现实中的自己,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现实。


文章作者: Gadfly
文章链接: https://blog.gadfly.pub/2019/12/08/sui-bi-za-tan/ni-de-deng-liang-zhao-ma-fa-xian-wen-ti-de-zhen-zheng-suo-zai/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自 牛虻的世界
打赏
  • 微信
  • 支付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