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灯亮着吗》是唐纳德·高斯撰写的一本解决问题的图书,全书分为六个主题:①一个问题、②这个问题是什么、③什么是真正的问题、④这是谁的问题、⑤问题是从哪儿来的、⑥我们真的想解决问题吗。每个问题都有若干生动有趣而又有警戒意义的故事作为主线,通过对故事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引申出作者对问题解决领域中的重要观点。为我们思考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些启迪性的帮助。
书中关注了“人们如何思考”、“人们在遇到棘手的难题时会如何思考和处理”、“对于某一个特定问题,人们会用什么样的角度思考”这样的话题;提出了像“问题其实就是你期望的东西和你体验到的东西之间的差别”、“不管看上去如何,人们很少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直到你给了他们所要的东西”这样的深刻见解。
市面上,不缺乏解决问题的图书,可是,为何我们看过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妙招,却依旧解决不好问题?原因很简单,我们看到的都是“方法论”,却从没有接受过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这本书可以有效地训练我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这是谁的问题
人人都在追求实用的时代,我们看过太多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和妙招,甚至也拥有很多解决问题的经验。当问题出现后,我们以为凭着过往的经验,就可以轻松解决问题。然而,很多时候,过往经验失效了,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或者,即便问题得到了解决,又会冒出一个新的问题。
这是为何?其实,答案就在于,我们一直都在孜孜不倦的追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妙招,却从来就没有问过现在的问题是什么!
1. 问题可能并非是某一方的问题
当出现问题时,我们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立即想到的解决方案有哪些,貌似每个解决方案都很完美。但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些叫绝方案是站在谁的角度提出来的?或者说,这些解决方案直指的是谁的问题?金融大厦电梯不够用的案列,告诉我们:在解决问题之前,一定要弄清楚,是谁遇到了问题?问题是什么?也就是说,不要在还没有定义问题之前就仓促地去解决问题。仓促解决问题,很有可能把问题对象给弄错了,或者只解决了某一方面的问题。
有多时候,问题并非只有一方遇到,很有可能是多方遇到了问题。要想真正的解决问题,就不应该只站在某一方的立场或角度去考虑问题。而应该具有多方思考问题的思维。也就是说,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只解决一个人的问题,而应该解决更多人的问题。
2. 解决了问题但仍不知道问题是什么
- 不要认为这样或者那样做,就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 虽然这样做或者那样做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永远不要停止解决问题的步伐。
- 即使我们这样做或者那样做了以后问题得到解决,但依旧不能保证我们对问题的定义是正确的。或者说,别把解决方案当做问题的定义。
- 面对有利可图的事情时,我们往往会忘记道德这件事。
3. 解决了问题又衍生出新的问题
- 每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可能衍生出新的问题。
- 想出解决问题方法的人可能明白这个方法的隐患,而其他人并不一定清楚。
- 在想到解决方案的同时,也要想到这个解决方案可能出现的隐患。
- 借助简单的第三方来推理和发现解决方案中存在的隐患。
【这是谁的问题】小结
- 弄清楚问题是什么,其实就是要避免掉进解决问题的陷阱。
- 值得我们警惕的陷阱是仓促行动:一看到问题就凭着本能反应或惯性思维立即着手行动解决问题。
- 发现问题后应该先定义问题:多问问自己这是谁的问题,究竟问题是什么?
- 定义问题,实际上永远都没有办法确保问题的定义是正确的:
-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问题,不应该只站在某一方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
- 应该具有多方思考问题的思维;
- 即便多方思考问题,也许仍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 即便彻底解决了问题,也不能保证我们对问题定义是正确的
- 即便彻底解决了问题,也许可能滋生出新的问题
- 想到解决方案的同时,也要想到这个方案可能出现的隐患。
- 遇到问题后正确的做法:
- 不要仓促的行动
- 不要仓促的下结论
- 不要被惯性思维主导自己的思维和行动
- 永远不要停止解决问题的步伐
这个问题该由谁来解决
身边的人遇到了问题,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却看得门清,于是我们怀着好心,帮他们把问题解决了。可没想到,他们不仅不感激我们,反而还责怪我们插手介入他们的事情。
- 问题应该由当事人自己来解决;
- 有些问题,当事人解决不了,外人又不能帮忙。
遇到问题时,首先应该定义问题,而定义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弄清楚这是谁的问题。确定了这是谁的问题后,才明白这个问题该由谁来解决。
1. 当事人有能力解决问题时不要越俎代庖
如果这个问题是别人的问题,那么我们最好不要插手。尤其是当事人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不要越俎代庖。
- 不要破坏当事人解决问题的专注力和兴趣
- 放手让当事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决问题
- 不要误导当事人,待问题解决后有条件再和当事人一起沟通
2. 让问题的解决者体验问题
- 现实中,很多问题是当事人自己不能解决的,比如频繁加班的故事。
- 如果一个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物,但他又不受问题的困恼,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亲身体验问题,比如抢占校长车位的故事。
- 为了有效解决问题,不妨把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比如老师提前到校或不开车就不再有车位的烦恼。
- 解决频繁加班的两个办法:
- 让老板体会到加班带来的效率低下等伤害;
- 试着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或改变同事间的协同模式。
3. 有时候提醒比解决方案更有效
有时候,看着当事人深陷问题的泥潭中走不出来,一句适当的提醒,可能比解决问题更有效。
【这个问题该由谁来解决】小结
- 当事人有能力解决问题时,当事人就是问题的最佳解决者。
- 如果问题来自一个系统,最佳解决者就是这个系统的制定者、决策者或设计者。不妨让这个关键人物体验一下这个问题。
- 当事人也不能把问题推到系统的制定者、决策者或设计者身上,这时候试着把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
- 系统的制定者、决策者或设计者不妨给当事人一些适当的提醒,让当事人自行解决问题。
- 不鼓励系统的制定者、决策者或设计者逃避、推卸责任。
- 出现的问题不能是导向性、原则性或道德性的错误,这时给当事人的提醒是无效的。
问题出自哪里
1. 问题很可能来自自己
从去波兰审查签证的案例中,我们虽然看到职能部门办事人员虽然无礼和官僚,最终发现对方的“无礼”来自自己的态度,所以很多时候想想是不是自己的态度出现了问题,如果是,解决态度的问题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2. 一些人总喜欢且擅长给我们制造问题
-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做事的人,另一种是制造出事情让别人去做的人。远离那些找事让别人做的人,你就可以好好过日子!
- 有时候管理者就是问题的制造者,他们专门制造问题:
- 如果没有问题,他们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 有些领导就喜欢看到下属忙些再忙些
-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从哪里来就送回那里去!
- 老板让下属找宾馆的案例告诉我们:如果问题的制造者喜欢给我们找事干,那么就应该把决策权交还给他。其原因:
- 喜欢给我们找事干的问题制造者,他们一定有着非常强的控制欲和权力欲,既然如此就把决策权交还给他;
- 把决策权交还给他,也是让他看到我们做了这件事情的哪些中间环节,我们并没有不干事,其实我们干了多好干了多少他才不关心。
3. 解决问题是弄清楚问题来自哪里
- 参加一个“综合”考试,考试题目不一定很综合,也许出于某位教授之手,弄清这个教授的套路,过关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
- 如果知道某个任务是哪位领导下达的,并且对这位领导有所了解,就能知道他想要的目的是什么。
- 不要全身心的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去,先弄清楚问题的来源,知道是谁给我们制造了问题,他的目的是什么,会大大减少我们的无用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问题出自哪里】小结
- 定义问题(书中第一章的内容)之后就是解决问题
- 解决问题需要经过两个环节:
- 弄清楚谁是解决问题的最佳人选(书中第二章的内容)
- 弄清楚问题来自哪里(书中本章内容)
- 一半以上的情况,问题出在解决者的身上,要想解决问题,唯有改变自己。
- 另外的情况是别人给我们制造问题,对策:问题从哪里来就送回哪里去。
- 弄清问题的来源和谁制造了问题,他的目的,可以事半功倍,提高解决的效率。
真的想解决问题吗
1. 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给问题的制造者提出解决方案的时候,这些问题的制造者并不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
2. 真正想解决问题的人并不多
很多时候提出问题的人,当他让我们干这干哪,其实他是在深入了解问题,当他了解问题的全貌后,他不一定想解决问题。
3. 问题重要,答案未必重要
- 有时候问题很重要,然而答案未必重要。
- 有时候给我们分派任务的人,早已知道了问题的答案。
- 要当心这样的任务,它会让我们觉得付出毫无价值,从而产生失落、抱怨、失望的情绪
- 很多问题确实需要即时解决,但要当心那些催我们的人。
4. 这些解决问题的事项值得我们注意
- 解决问题的人也在制造问题,比如杀毒软件公司也在制造病毒。
- 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有副作用。比如解决害虫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农药,而农药会带来环境污染的副作用。
- 解决问题的过程会出现道德偏向。定义问题的时候需要考虑道德问题,解决方案要忠于良知。
【真的想解决问题吗】小结
真的想解决问题吗?就是要我们重新审视问题。
- 很多时候我们为问题制造者提供解决方案的时候,问题制造者并不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
- 有的时候,真正想要解决问题的人并不多。
- 有的时候,问题很重要,答案未必重要。要当心这样的工作,因为它会让我们觉得付出毫无价值,从而产生抱怨、失落、失望的情绪。
- 解决问题的人同时也在制造问题。
- 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有副作用。
-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道德偏向。我们需要忠实于自己的良知。
总结感悟
最后记住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最终答案”的,从自身出发思考问题,就事论事,放平心态,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当问题出现时,要理清目标,是谁的问题?怎么发生的?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只有理清楚了,才能更好的去解决。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事论事、不翻旧账、放大问题,过渡情绪化、更不能强安罪名。只需要将问题的范围限制在这次或者这件事情上,然后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想想看我们所面对的哪些问题(可能世界大多数)是我们自身的原因?这些问题中,哪些是我们真正想要解决的?哪些问题是我们已经放弃解决,却喊着要打到的?正视这些问题吧,只有真正了解现实中的自己,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现实。